中医脉诊具有辉煌悠久的发展历史,春秋战国 •扁鹊首用脉法诊断疾病,脉法被具体记载于《黄帝内经》,东汉•张仲景是脉法的实践者,西晋•王叔和著《脉经》(脉学专著创始者),宋•许叔微首绘脉象图、施发《察病指南》,明 • 李时珍著《濒湖脉学》推广普及脉法。
人迎寸口脉法是一种源于《内经》的辩证脉法,通过人迎脉和寸口脉的脉动对比,来判断人体各脏腑的症状,应用于针灸中,能调节人迎脉、寸口脉之间的平衡关系,又可应用于内科方药中,与《伤寒杂病论》结合起来,达到恢复机体功能正常的最终目的。文章从《内经》中人迎寸口脉的定位为出发点,探讨人迎寸口脉法的诊断和形成过程,结合人迎寸口脉法的临床应用,发现人迎寸口脉法能够准确的定位病变经脉,有利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,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价值。
人迎寸口脉,在《黄帝内经》时代及以前,是当时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脉法。《黄帝内经》时代后,《难经》主张独取寸口,但这一主张当时未能普遍推行,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的《脉经》,才推广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,自此医家普遍采用“寸口脉”诊法,一直流传至今。而“人迎寸口脉”这一古脉法,后世虽有个别古老医家沿用、传承,但其真正的脉法含义常被人们误解,其运用越来越不广泛,甚至渐渐被世人所遗忘。今天,虽然个别学者或医家,还谈及、研究“人迎寸口脉”古脉法,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,能应用到临床上的极为罕见。
“人迎寸口脉”这一古脉法,就被燕赵个别古老中医世家传承并沿用至今,在民间世代行医于冀中南、黄河沿岸等区域刘氏中医,一直恪守“道重师承、秘由口授”、“理要自悟、法要口传”古训,一代代口授心传、言传身教,“人迎寸口脉”这一古脉法就被刘氏中医一直在代代相传,当代刘氏中医后人刘泉鹏,便是这一古脉法的继承者与应用者, 刘泉鹏以把脉“人迎寸口脉”闻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