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人健康网

华人健康网 > 资讯

走路难≠没办法!外骨骼机器人正在帮更多人重新动起来

2025-10-28 10:31:12 来源: 阅读:-

“走不动”不只是腿的问题,它正在悄悄改变一个家的日常

一个人走不稳,全家都跟着紧绷。父亲中风后腿脚无力,子女轮流请假陪护;母亲帕金森病情加重,夫妻俩的退休旅行一再搁置;老人害怕摔倒,连去阳台晒太阳都要人扶……这样的场景,在不少家庭中真实上演。

行走困难带来的影响,远超身体本身。它让原本轻松的家庭生活变得小心翼翼,照护者的精力被大量占用,家庭活动减少,情绪压力悄然积累。当“走路”变成风险动作,整个家庭的生活节奏都被打乱。

对许多患者和家庭而言,如何安全、有尊严地行走,已成为康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挑战。与其长期依赖搀扶或限制活动,不如尝试让科技成为行动的助力。

从“不敢走”到“能走好”:外骨骼机器人让康复回归“动”本身

传统辅助工具如拐杖、助行器,提供的是静态支撑,无法改善肌肉功能;轮椅虽便捷,却可能加速肌肉退化。它们解决的是“安全”,而非“康复”。

真正的康复,不是等待恢复,而是在“动”中重建能力。上海众帅机器人有限公司推出的K3-Walk外骨骼机器人,正是基于“主动康复”理念设计:它不替代行走,而是帮助用户“正确地走”——
柔性仿生驱动技术模拟健康人行走时的髋关节发力模式,在用户尝试迈步时提供适度助力,避免“勉强迈步”带来的代偿性步态。

多维传感与步态矫正系统可实时监测步频、步幅、重心偏移,并动态调整助力参数,逐步纠正“画圈步”“拖步”等异常步态,帮助重建更自然的行走模式。

云端数据同步让家属可通过小程序查看每日行走数据,康复师也可远程调参,实现“家庭即康复室”。这种“人机协同”模式,让康复不再局限于医院,而是融入日常生活。

外骨骼机器人不是“高科技玩具”,它是将“不能走”拆解为“一步步能走”的工具,帮助用户在尝试中重建神经-肌肉-骨骼的联动信心。

不只是“能走”,更是生活与尊严的回归

许多使用者反馈,变化不仅发生在腿上,也发生在心里。

一位青岛的脑卒中患者表示:“用了两个月,我从靠轮椅到能扶着走,现在能自己走200米,医生说肌肉在恢复。”行走能力的提升,带来了真实的生理改善。

一位上海的帕金森病患者说:“以前觉得自己是累赘,现在能自己去阳台晒太阳,感觉‘我又活过来了’。”——这是尊严的回归。

而对家庭而言,改变同样深远。一位杭州的女儿提到:“我爸能自己上厕所后,家里不用请保姆时刻看顾了,气氛也轻松了。”照护压力的释放,让家庭关系重回平衡。

这些变化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价值:当科技帮助个体重获行动力,它也在悄然改变“老龄化社会”的应对逻辑——从“被动照护”转向“主动赋能”。

0元试用30天:让改变从“试试看”开始

为让更多家庭体验科技带来的可能性,上海众帅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相关机构推出“2025行走的未来”公益体验行动,面向65岁以上的老人和因病(中风后遗症、帕金森、偏瘫、关节退化)行走困难者等人群开放申请。



符合条件的用户可享受30天0元试用,设备直接寄送到家,附带使用指导,无需前期投入。试用期结束后,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退还、租赁或购买。其中,租赁月租金为1000元,购买可享适当优惠。

产品依托全供应链国产化平台研发生产,已与上海多区民政局合作,进驻专业假肢门市,服务网络逐步完善,品质与响应能力持续提升。

走路难,但不是终点——科技正在重新定义“可能”

我们曾以为,某些身体限制意味着“永远不能再靠自己走”。但科技正在改写这一认知。每一次微小的迈步,都是对退化的抵抗,对生活的回应。

不需要你一步登天,只需要设备“扶一把”——然后,一步一步,走回属于你的生活。

如果你或家人正困于行走难题,不妨关注这场正在发生的改变。让外骨骼机器人,成为你们重获行动自由的起点。

【重要提示】

本产品为日常活动辅助设备,非医疗器械;

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,效果因人而异;

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使用承诺。


推荐阅读:

相关阅读

华人健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一、凡本站中注明“来源:华人健康网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,版权均属华人健康网所有,转载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华人健康网”,并附上原文链接。

二、凡来源非华人健康网的(作品)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,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。

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。